当前位置: 首页  /  规章制度  /  正文

规章制度

中共无锡太湖学院委员会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实施方案

更新时间 : 2024-11-15    来源:本站编辑     点击次数:

为进一步贯彻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落实教育部《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充分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学校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现结合我校实际,制定学校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弘扬传统文化及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紧紧围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广泛开展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实践活动,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广大学生,加强人格修养,培育民族精神,提升人文素质,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总体目标

以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线,以推进校园文化建设为载体,以校训宣传为切入点,以诚信教育和合作养成精神培养为抓手,大力营造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浓厚氛围,积极探索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有效形式和长效机制,教育引导广大师生领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魅力、接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洗礼,增强学生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提升文化自信,引导学生完善人格修养,关心国家命运,自觉把个人理想和国家梦想、个人价值与国家发展结合起来,努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三、基本原则

(一)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教育相结合。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了中华民族的核心价值,集社会主义的价值特性与中华民族的文化特性于一体。在立德树人实践中,要做好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层价值理念及其现代意义的挖掘和阐释,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价值理念。做好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资源阐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工作,用中国思想智慧讲述中国价值理念的客观要求,真正发挥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重要源泉的作用。

)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人才培养相结合。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人才培养体系。坚持课堂教育与实践教育相结合,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注重发挥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的重要作用。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研究、整理和开发,整合学校教学、科学研究资源,开设特色课堂,支持地域特色的传统文化研究。

)将统筹协调与责任落实相结合。

加强党的领导,充分发挥各相关部门和学院(教学部)的积极作用,鼓励和引导全校师生广泛参与,推动形成有利于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工作机制和校园氛围。

四、总体目标

争取在5—10年内,初步探索形成符合我校实际,具有区域特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体系,使“诚信教育”和“合作养成精神”成为我校人才培养中的品牌,在研究阐发、特色课程、文化建设等方面协同推进并取得成果。

五、主要措施

(一)加强传统文化课堂教学,建设传统文化传播主阵地。

1.打造一支传统文化教育教学骨干队伍。在各类人才的培育项目实施过程中,注重培养选拔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学和研究人才,造就一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学名师和领军人才,培养一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宣传和讲授骨干队伍。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积极引进高水平人才,设立工作室。

2.切实发挥通识课程文化育人作用。在已有的传统文化选修课的基础上,在全校范围内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公共必修课程;结合专业特点,增设具有专业特色和地域特色的相关必修课和选修课;在其他学科课程教学过程中,引导教师充分挖掘专业课程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内容,深入挖掘专业课程的传统文化内涵,推进专业教学与文化育人相辅相成。

3.充分发挥思政课主渠道作用。积极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三进”工作,促进思想政治教育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紧密结合,以爱国主义教育为核心,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丰富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开展专题教学、实践教学,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形势与政策课教育教学中。

4.建设共享精品课程资源。推动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品视频公开课建设,充分利用在线开放课程、翻转课堂、课外活动等方式,提升教学效果。

(二)夯实传统文化载体建设,拓展传统文化传播主途径。

1.重视传统文化环境的营造。在校园内合适的位置建造文化主题广场或文化长廊,结合地域传统文化对校园主道路、景点、广场、报告厅、体育场馆、食堂等进行命名;发挥好楼宇文化、班级文化、宿舍文化的作用,陶冶学生高尚情操,激发学生爱国热情,弘扬和传承中华传统优秀文化。

2.多渠道、多途径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宣传教育活动。充分利用校刊、校报、新闻网、新媒体、校园广播、网络、宣传栏等校内文化宣传载体,借助现代传媒手段,大力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良好文化氛围,发挥对师生的教育引导和熏陶感染作用。

3.创新具有太湖特色的主题教育活动。开展校史校训校风育人行动,组织校训主题宣传活动,通过学校宣传平台,集中展示校训、校歌等,深入挖掘校训、校风蕴含的传统文化内涵、时代精神、价值理念,注重利用入学教育、毕业典礼、校庆日等契机,加强对青年学生的校史、办学传统和成才教育;注重利用春节、端午节、中秋节、国庆节等重要节庆日,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优势,开展以“仁、义、礼、智、信”为内容的中华传统文化思想教育活动,加强对青年的文化素质养成教育,让学生在活动中感悟、体验和接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增强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继续深入开展诚信教育,大学生合作精神养成教育。

4.开展“六个一”活动、弘扬传统文化。“六个一”是指“一读、一演、一赛、一展、一征文、一教育”。“一读”是长期坚持经典名著诵读、经典图书荐读、经典名著导读等系列活动,引导学生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一演”是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剧目展演,同时邀请社会团体来校开展传统文化经典剧目演出,丰富“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形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立体呈现和多元传播;“一赛”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竞赛、演讲比赛。“一展”是秀美家乡传统文化寻访展示,利用假期学生返回家乡的时间,在当地开展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历史遗址遗迹、地方戏曲、民间故事等调研活动,返校后,学生提交调查报告、专题片或主题摄影,开展多种形式并举的展示活动;“一教育”是指在原有的特色诚信教育的基础上,将传统文化教育纳入到诚信教育的框架内,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形成学习、传播、践行传统文化和美德的良好氛围,从思想观念、价值取向、思维方式、道德情操、礼仪制度等多方面提升我校学生的综合素质。

5.举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大讲堂”活动。校院两级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大讲堂”活动,邀请省内外著名学者来校讲学,通过开办校院两级的名家讲座,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增强广大师生的文化自信。

6.深入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社会实践活动。把传统文化社会实践纳入学校实践教育教学总体规划和教学大纲,建立长效机制。充分利用无锡及周边的博物馆、展馆、文化遗址、名胜古迹和教育基地等,开展主题实践活动。组织大学生通过社会调查、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等积极参加传统文化社会实践活动,在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增强大学生的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

7.积极探索开展“互联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行动。整合现有文化资源共享信息平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网络传播和在线学习,集中展现学校的历史积淀、办学传统和建设成果;采用“学校组织、网络为媒、学生创意”的模式,以文字、图片、音频、视频、动漫等多种形式,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网络传播教育活动;举办网络产品创作大赛,鼓励支持教学名师、优秀导师指导学生参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网络创作,形成一批特色项目和品牌。

(三)推进传统文化理论与实践研究,形成代表性成果。

1.加强传统文化理论研究。发挥我校各级研究基地的作用,通过策划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研究项目,整合骨干研究力量,就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中华传统美德等开展高水平的理论研究,力争推出一批有深度、有分量的研究成果;举办高端学术研讨会,将成果应用到实际工作中,使传统文化研究真正起到引领风尚、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

2.加强传统文化教育和推广的实践研究。在校级研究课题中,支持针对传统文化教育实践研究的课题,引领和鼓励全校教职员工为传统文化的教育实践献计献策。

六、本实施方案由党委宣传部负责解释,自颁布之日起施行。